王家保卫军攻略
1、1939年2、8月间,八路军总部从潞城北村转至武乡砖壁村,刚刚进驻,便遭遇了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在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连续打击、围困下,日军伤亡不断,疲惫不堪,纷纷撤回铁路沿线据点。然而,总部在砖壁村仅仅驻扎了两个多月,由于干旱少雨,原本就缺水的砖壁村旱情更为严重,人畜饮水困难。10月11日,总部被迫转移至砖壁西南10余公里处的王家峪村。在王家峪,总部先后驻扎了250多天。
2、在此期间,八路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门打虎,后门拒狼”,不仅粉碎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还有力地挫败了顽固派的“反共摩擦”,保护了根据地,维护了华北地区的抗日局面。1939年2、8月间,八路军总部从潞城北村转至武乡砖壁村,成功粉碎了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刚刚在砖壁驻扎两个多月,因干旱缺水,10月11日,总部被迫转移到王家峪村,直到1940年6月27日再次返回砖壁。
3、总部在王家峪先后驻扎250多天。在此期间,因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粮食大面积减产,加上日军封锁,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发起“反共摩擦”,天灾人祸,根据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八路军在总部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门打虎,后门拒狼”,不仅粉碎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还有力地挫败了顽固派的“反共摩擦”,保护了根据地,维护了华北地区的抗日局面。1939年2、8月间,刚刚转移到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便遭遇了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在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连续打击、围困下,日军伤亡不断,疲惫不堪,纷纷撤回铁路沿线据点。
4、近两个月反“扫荡”中,晋冀豫根据地军民先后作战70余次,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收复了半数失陷的县城,取得了“第二次反九路围攻”的胜利。进入秋季,久旱不雨,原本就缺水的砖壁村旱情更为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尽管八路军在村里修了蓄水池,但一直没有下雨,蓄水池也未能蓄水,无法解决饮水问题。
5、10月11日,总部被迫转移至砖壁西南10余公里处的王家峪村。为什么选择王家峪。
王家保卫军攻略
1、“王家峪地形隐蔽,水源丰富,距离砖壁也比较近,方便转移,正好适合总部驻扎。”武乡八路军纪念馆第一代讲解员崔韶光老师给我们分析了总部当时选择王家峪的原因。
2、因为总部在转移时,同时也在砖壁成立了留守处,以方便随时返回驻扎。地处武乡县城东约30多公里的蟠龙镇王家峪村,是个只有上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它坐落在浊漳河沿岸一条狭长的山沟里,地形隐蔽,周围沟岔众多。村前有一条季节性小河,雨季有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村后的落风坪是座小山,因为不高,远远看去就像是河流的堤岸。
3、不走近,很难发现这里还藏着一个村庄。这里自然是不缺水的,隐蔽性也好。《左权传》里描述左权巡视过王家峪后,对这里的地形非常满意,高兴地说道:“就是有3000日军合围王家峪,我们也能巧妙地游出去,不会损兵折将如今,村子还基本保留着当时的原貌。
4、4月初,我们专门去了一次王家峪。确如左权将军所言,这里是典型的太行山丘陵地区,坡大沟深,树木茂盛,沟沟坎坎长满了杨树和榆树。山里的春天来得晚些,4月了,树枝还光秃秃的。要是夏秋季节,树木会更加茂盛,散落在沟坡间的村子在其遮掩下,会更为隐蔽。
5、难怪总部选择这里。从蟠龙镇到王家峪的省道322,一路上岔路极多,如果没有人带路,不知道要多绕多少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