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楼游戏纸牌游戏怎么玩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作者:石霖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小区流行起玩卡片。三五成群的孩子蹲着围成一圈,各自拿卡片“对战”。
最初是方形卡,印着各种动漫人物。
后来是圆形卡,谁的卡能打翻对方就算赢。
我儿子最初看同学玩方形卡,围在旁边看了好几天,明显眼馋,却没提出买,他很少主动要什么。倒是我想让他参与进去,提出可以用他的零花钱买。他很高兴,买了两盒。
不过这种卡很复杂,要看武力值、防御值,还有强弱之分,儿子没搞明白。每次买新卡,很快被人以“换卡”的名义换走了。
他感觉自己好像亏了,又搞不懂规则,后来就不热衷了。
没多久,小区又流行起圆形卡,孩子们管它叫“王牌卡”。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统一的,也就几天时间,大小孩子手里都拿着圆形卡。
儿子这次吸取教训,不买了,只看别人玩。
这种圆形卡的玩法,其实和我们小时候“打面包”类似。不同的是我们是自己用纸叠“面包”,他们是买所谓的“王牌卡”。
儿子看别人玩时,有同学送了他2张,他特别珍惜,其实卡都是快破的。
后来,儿子试探着问我能不能买。我答应了,童年就该多玩游戏嘛!况且是几代人都喜欢的经典游戏。
自从开始买卡,我跟着儿子重温了儿时玩游戏的心路历程。不得不说,游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
1
平衡
有段时间,小朋友们见面第一句话是:“真的?假的?”他们手中都拿着一摞圆形卡,“真的”是牌被打翻后就属于对方,“假的”是打翻后牌还是自己的,换一张玩即可。
我儿子最初只敢玩“假的”,因为玩“真的”容易输。后来技术提升了,也想玩“真的”,因为更刺激。玩就玩吧,输几张也算正常。但后来我发现,这其中有许多门道。
比如,有次有小学生找我儿子打“真的”,他说只打一局,儿子同意了。他先打我儿子的牌,赢了,拿了牌就要走。我儿子一脸懵,还没玩,怎么就输了1张?
我刚好在旁边,对儿子说:“他打了你1次,你是不是也要打他1次,才算一局呀?”
我儿子马上附和:“对!一局应该是你打我1次,我打你1次!”
小学生悻悻地掏出1张,我儿子打赢了,双方等于换牌。
后来,我建议儿子只玩假的,玩真的不但容易输,还容易被骗。
但儿子有时还想玩真的,不过他也找到了不被骗的方法:找熟悉的朋友玩真的,和陌生人玩假的。这也算是在游戏中学会找平衡吧。
2
规矩
玩摔卡的规矩真不少,
比如谁先打,需要“石头剪刀布”来决定;
比如破卡不能参与,一旦被发现,需要赔对方5个;
再比如打“真的”时,不同类型的卡不能对打,因为大牌对小牌不公平……
我不知道这些规矩是怎么来的。儿子最初学得不亦乐乎,回来给我们讲个不停。但后来,他又学会变通了,有时甚至会给其他小朋友立规律:比如遇见女生时,会让女生先打;比如大卡和铁卡可以对决,因为它们战斗力类似。
从学习规矩,到适应规矩,再到最后改变规矩,这是他在游戏中学会的。未来他也会明白,这个规律适用于很多场合。
3
拒绝
儿子连续21天读英语绘本,赢得奖励:我可以实现他一个愿望。而他希望得到新的王牌卡。我在网上买了一套铁卡,大中小都有,共60个。他高兴坏了,因为小区里铁卡很少。
他一次拿6枚铁卡出去,赢得小朋友们围观,他洋洋得意。这时不断有人说:“送我一个吧!”、“都是同学呢,送我一个嘛”……儿子最初说不送,后来耐不住央求,陆续送了几个出去。
后来我问他:“你想送给小朋友吗?”
儿子说:“不想!但是他们一直要,还说他们的妈妈不给买……”
我说:“你这一套玩完了,我也不会再买了。如果你想留些,就要学会拒绝。”
后来,儿子坚持不送了。
每次出去只带一两枚铁卡,拒绝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我剩的不多了”、
“妈妈不让我送”、
“给你了我就没有了”
……
我老怀甚慰,学会拒绝,也是人生必要的一课。
4
辨别
儿子不送卡后,陆续有小朋友来找他换卡,大多是用普通纸卡换他的铁卡。儿子自然知道铁卡稀有,但小朋友也有办法说服他:“这张是绝版卡”、“这张是稀有卡”、“这张卡能够打败铁卡”、“这张超级无敌厉害,所有卡都打不翻它”……
儿子信以为真,换了不少回来,还以为得了好牌。后来,我老公帮他分析:那些“绝版卡、稀有卡”混在牌堆里,根本辨不出;而能打败铁卡的,大约是10次里有1次能打败;至于所有卡都打不翻的,是因为卡缺了一部分已经破损了。
儿子大呼上当,想找换卡的人换回来,人家肯定不同意。他自己生气了好几天,后来想明白了:不是别人说好就是好,要自己觉得好才算好。以后只换自己觉得值的,再也不换普通纸牌了。
能在游戏中学会辨别说话的真伪,尝试自己思考,也是非常划算了。
5
不完美
儿子不经常丢玩具,因为我们在后面帮他捡,但这样小小的王牌卡,自是全部交给他看顾。
他刚开始玩时买了3盒,每盒8张,共24张。他将卡塞进2个盒子里,每盒12个,这样方便拿。
他玩的时候,我多在一二十米外坐着,保证他在视线之中,又给他充分自由。
那天游戏结束后,他一脸不高兴地来到我身边。我问怎么了,他“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哽咽着说:“我丢了一盒牌……是那个穿蓝衣服的拿枪的孩子拿走的……”
我问他那孩子在哪儿,他说不知道,人家早回家吃饭了,他直到游戏结束才发现卡丢了。
儿子哭得梨花带雨,倒是好久没这么哭过。
我哄他,说给他再买一盒,他说丢的里面一盒多呢。
我说再买2盒,他停了哭,说还想要原来的。
我陪着他去找男孩儿,没找到,又给他买了2盒。
他还是不高兴,因为“如果不丢,就有4盒了”。
这次事情之后,他吸取教训,每次出去只带一个大盒子,盒子就放在自己身边。可是前几天,他最宝贝2个的纪念币又被偷了。那个纪念币真不便宜,1个3块钱呢!
后来有个家长跟我说,有个孩子在我儿子旁边,最初是看看摸摸,后来偷走了2个纪念币。哎,也是无奈啊,千防万防,也防不住人别有用心!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完美,即使只是孩子的世界。
儿子也切身感受到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天真善良。
6
群体矛盾
我见过两次小朋友们闹群体矛盾。一次是我儿子的同学A,将纪念币借了B玩,结果B和C打“真的”输了,C拿着A的纪念币要走。这时我儿子迅速收拾物品,试图拉着C不让走。
C是小学生,明显比我儿子高大,还骑着自行车,稍一用劲就能推倒他。我过去,将儿子拉了过来,A和其他几个朋友追着C跑,我儿子也跟着跑,又被我揪了回来。
儿子为朋友讲“义气”不是一次两次,在学校就因为类似的事儿被罚过。我和他深谈过,吵架打架不能帮朋友,只会激化矛盾;如果遇上力量比自己强的人,要懂得避让,不要让自己受伤……
我说了很多,可用处不大。前几天,他又出面帮人讨“公道”,如果不是我在附近,大约免不了被大孩子推搡几下……如何让他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我现在也不知道,只能遇事儿多说说。
孩子们的群体,真的也是个小江湖。只是一个打王牌的游戏,他们就会结成“师父”、“徒弟”,有相对稳定的朋友圈,也有固定的不喜欢的人……
有时不知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但细想好像也都有原因。
儿子马上要上小学了,我最大感触是还不能让他独自下楼玩。
因为小区里有孩子想带他进地下车库,
有孩子想带他上顶楼,
也有孩子想结伴出小区走到马路对面……
这些我都还不允许儿子去做,但他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所以我只能继续远远地跟着啦!- END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作者简介:石霖,文字客,绘本控,执着写字,简单生活。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